在柳州市中心柳侯公園西隅,有一座廟宇,是唐代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學家柳宗元的衣冠冢,名作柳侯祠。祠里最負盛名的是“三絕碑”,以韓愈悼文《柳州羅池廟碑》念之,蘇軾感懷詩《享神詩》感之,故有韓文、蘇書、柳事“三絕”。
如今的柳州,樹木成林,郁郁蔥蔥,風景這邊獨好,又有螺螄粉享譽全國。很難想象,一千多年前,這里滿目瘡痍,一片蠻荒,曾經才華滿腹、儀表堂堂的進士郎柳宗元在這里走過他人生的最后時光,在喟嘆與惋惜中度過他短暫的一生。
“春風得意馬蹄疾,一朝看盡長安花?!?/strong>
6月,是一個令無數考生緊張和振奮的月份,許多人走進考場,恣意揮灑,實現自己的夢想。高考制度的前身科舉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千余年,在古代,無數考生也像現在一樣,寒窗苦讀十余載,只為金榜題名登科時。
公元793年,一位年僅21歲的少年郎恣意瀟灑,進士及第,自此名聲大振。他就是在中華文脈中留下多篇絕美佳作的唐宋八大家之一——柳宗元。
“眾謂柳氏有子焉”,是柳宗元的好友韓愈在《柳子厚墓志銘》中寫給他的,意思是柳家有了個出色的后代。
韓愈這么說,既是真的愛才,同時也有他自己的失意之處,畢竟誰能想到,被奉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,也曾連續三次科舉考試失利。足以看出當時唐代科考的艱辛與難度。
青年柳宗元出色到什么程度呢?韓愈是這么說的,“名聲大振,一時皆慕與之交”,名聲非常大,人們都愿意與他結交;“諸公要人,爭欲令出我門下”,公卿貴胄,都爭著要他成為自己的門生。
看看,這就相當于現在清華北大爭搶的程度了,韓愈心中一半感嘆一半酸楚也是可以理解。
這還沒有結束,柳宗元的晉升那也是相當速度的。自21歲中了進士之后,公元798年,26歲的柳宗元考上了博學宏詞科,授集賢殿書院正字(官階從九品上)。公元801年,被任命為藍田尉(正六品)。公元803年10月,調回長安,任監察御史里行。
短短幾年間,柳宗元一躍成為當時的政治核心人物之一,從此直接進入上流社會,與官場上層人物交游廣泛。
柳宗元的出色與他的出身和所受教育密切相關。
他生于名門河東柳家(現山西運城永濟一帶)。這一支想必大家不陌生,坐懷不亂的柳下惠與其就是同宗,可見柳家的家風確實是嚴謹、剛正。
柳宗元曾在《送澥序》里說:祖上“在高宗時并居尚書省二十二人”,可見家世之顯赫。但由于武則天落敗,柳氏的勢力就慢慢衰落了。
雖然家道中落,家風卻依然傳承下來。他的父親柳鎮是一個正直的人,曾經在晉州做官,每每看到冤案,都會據理力爭,絲毫不怕觸怒他的上司。他的母親盧氏出身范陽大戶人家,也是一個知書達理的女子,七歲即通《毛詩》及劉氏《列女傳》。柳宗元從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。
少年時期,柳宗元一直和母親住在長安京西莊園里。在這里,母親的啟蒙教育使他完成了對知識的初步學習,培養了他正直、剛強的性格。
出仕后的幾年,柳宗元便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學識,在長安小有名氣。這段時期,柳宗元也結識到了一生肝膽相照的至交好友,兩人同一屆考生,同時中舉,又同一年分配工作,都在京兆府做事,這人就是比柳宗元大一歲的劉禹錫,后人并稱他們“劉柳”。
難得的是,這兩個人三觀出奇的一致,都是改革派。意氣風發的兩位少年郎,都不滿足于做普普通通的公務員,他們想推動大唐的革新步伐,要“致大康于民, 垂不滅之聲?!?/strong>
公元805年1月26日,李誦繼位,改元永貞,即順宗。柳宗元被提拔為禮部員外郎,掌管禮儀、享祭和貢舉。轟轟烈烈的“永貞革新”開始了,兩個熱血青年紛紛投身改革,而這也成了他們一生坎坷的起點。
改革哪有那么容易的,幾個月后,順宗被迫讓位給憲宗,180天的革新也就此宣告失敗,等待著柳宗元的命運可想而知。
公元805年9月,柳宗元被貶為邵州(今屬山西垣曲縣)刺史;11月,在貶謫的路中,又被加貶為永州(今湖南省永州市)司馬。
他的好友劉禹錫也被貶朗州(今湖南省常德市),兩個曾前途無量的公務員,均被貶至偏遠荒涼之地,從此天各一方。
不像劉禹錫天性開朗灑脫、逍遙自在,柳宗元其實是拘謹內向、心思敏感之人。在剛到永州的時候,他還抱著能得到朝廷寬赦的期盼,可就在他被貶的一年內,朝廷竟三次下發詔令一再重申其不在寬赦之列,不得牽移至京城附近,回長安的幻想已然破滅。
不到半年,同來的母親又因水土不服無人照顧而去世。這一年,他32歲。此前,他已連續經歷了喪父、喪妻、喪子之痛,正值壯年的柳宗元,已深刻體會到人間百態。
司馬遷有云:“昔西伯拘羑里,演《周易》;孔子厄陳、蔡,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著《離騷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國語》;孫子臏腳,而論兵法;不韋遷蜀,世傳《呂覽》;韓非囚秦,《說難》《孤憤》《詩》三百篇,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?!?/strong>柳宗元如是。
既然要在永州長久生活下去了,柳宗元只得開始勸服自己妥協,他在瀟水的支流冉溪附近購得一片土地,清除積穢,建屋造池,將此地命名“愚溪”。一個“愚”字,也算是對自己的自嘲吧!
雖郁郁寡歡,柳宗元卻在周邊發現了許多奇石異景,西山、鈷鉧潭、小石潭、袁家渴、石渠、石澗、小石城山皆出自此間,也就有了傳世的《永州八記》。
今天我們讀他的山水游記和山水詩《溪居》:“久為簪組累,幸此南夷謫。閑依農圃鄰,偶似山林客。曉耕翻露草,夜榜響溪石。來往不逢人,長歌楚天碧?!?/strong>以為山水終能慰藉這個孤苦的靈魂,讓他放下己身,樂得其所。
卻不知,《囚山賦》才是他的真實想法:“宗元謫南海久,厭山不可得而出,懷朝市不可得而復,丘壑草木之可愛者,皆陷井也,故賦《囚山》?!?/strong>一草一木都是他與長安永久阻隔的屏障,只能讓這個囚客“暫得一笑,已復不樂”。
柳宗元終究不是歐陽修,不是蘇東坡,即便身處山山水水之中,他依舊放不下自己的那股心氣。
“千山鳥飛絕,萬徑人蹤滅?!?/strong>他是那個獨釣寒江雪的孤家寡人,刺骨的寒冷,蠻荒的蕭條,映著柳宗元那顆不甘的寂寞心。
在永州,柳宗元愛上了飲酒,幾杯入喉,頓覺天地山水都熱鬧溫潤了起來。他學習陶淵明,作《飲酒》詩,抒發飲酒恣意微醺之樂的體悟:
在永州度過了十年的“囚客”生涯,公元815年1月,柳宗元終于接到詔書,要他和劉禹錫回京。以為可以一展宏圖的柳宗元,開心得像個孩童,長途跋涉一個月,重返長安。
長安城依舊燈火明亮,老友重聚,柳宗元分外高興??上Ш萌兆記]過幾天,劉禹錫的一句“盡是劉郎去后栽”傳到朝中有心人耳中,加之武元衡等人對他二人的仇視,兩個人又雙雙被貶,一個去播州(今屬貴州省遵義市),一個去柳州(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)。
總之,你倆關系好,那就不能讓你們在一起,萬一再密謀些改革起義之舉,可如何是好。
消息很快傳到柳宗元那里,他流淚了,不是為了自己,而是擔心比廣西還要偏遠的貴州,劉禹錫八十多歲的老母如何扛得???不行,我可以去柳州,但劉禹錫不能去播州。
于是,為了自己的好友,柳宗元第一次提筆寫了一封求情信,“愿以柳易播,雖重得罪,死不恨?!?/strong>
這就是著名的“以柳易播”的故事。事情傳開,皇帝也為之動容,遂命劉禹錫去了條件好一些的連州(今廣東連州市)。
封建王朝的政治斗爭看似像一場游戲,卻戲謔著兩個滿腹愛國抱負的有志之士。走吧,短短兩個月的長安之夢又碎了。
兩人一路洋洋灑灑,談笑風生,可惜終要一別。衡陽到了,下車吧,兩位文豪摯友,牽衣拱手,就此別過。敏感如柳宗元,知道此生可能也就在此別過了。
“城上高樓接大荒,海天愁思正茫茫?!?/strong>到達柳州的柳宗元已經44歲了,這又是一個滿目荒涼的地方,彼時的他拖著虛弱的身體和悲涼的心情是如何面對這一切的,我們不得而知,但他初心不改,仍然想用地方長官這微薄之力,為當地百姓帶來一些福祉。
他先后采取了解放奴婢、植樹造林、興修街道、打井取水、興修孔廟、發展文化等舉措,短短四年時間,就把柳州治理得井井有條,使柳州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。
或許,他在這變化中看到了人定勝天的力量,也看到了自己的掙扎和矛盾。他抱著必死的決心,在南夷蠻荒之地用一己之力堅持著他的理念和初心,仁政愛民,改革弊政。
四年后,唐憲宗大赦,敕召柳宗元回京。而體弱多病的柳宗元已無力再回到他年少逐夢的長安城。公元819年11月,年僅47歲的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,走完他傳奇的一生。
在柳宗元去世后兩年。劉禹錫又被貶至巴蜀地區的夔州,巴蜀風物極大地慰藉了他。而在山水靈秀的巴蜀之地——戎州(今四川省宜賓市)有款“重碧酒”名滿大唐,此酒因杜甫“重碧拈春酒,輕紅擘荔枝”而得其名,采用多種糧食釀制,諸味諧調,濃香四溢,文人墨客獨愛之。只可惜,柳宗元沒機會品嘗此酒,愛酒如他,如能嘗到這味美酒,想必會得到寬解和超脫,實現詩酒更進一步的升華。想必劉禹錫,定是以此酒遙遙緬懷過友人。
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。他和同一時期的韓愈并稱“韓柳”,共同發起了唐代古文運動,在反對駢文、提倡古文方面傾注了大量的心血。
柳宗元十分重視作家的道德修養,指出“文以行為本,在先誠其中”,成為古文運動理論的精華。他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,為中國文壇留下了寶貴的財富。
黃河文化孕育了柳宗元的文學底蘊,在他漫長的游歷和貶謫期間,他的文學又融入中華文脈的各個支系中,一脈相承,代代相傳。
蘇軾評價他,“所貴乎枯談者,謂其外枯而中膏,似淡而實美,淵明、子厚之流是也?!?/strong>
歐陽修說他,“天于生子厚,稟予獨艱哉。超凌驟拔擢,過盛輒傷摧??嗥湮]心,常使鳴心哀。投以空曠地,縱橫放天才。山窮與水險,上下極沿洄。故其于文章,出語多崔嵬?!?/strong>
回看柳宗元郁郁不得志的短暫一生,卻是為一代代文人定性明志的心路歷程。正因為有了像他這樣踽踽獨行、不懼權勢、引導改革的文人,我們今日翻開歷史,才會時時捫心自問,人生的意義在哪,我又為何而存在。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,華夏文明才如此絢爛多彩。
如今,斯人已逝,唯有文脈留存。盛唐“重碧酒”也經由宋代“姚子雪曲”、明清“雜糧酒”延綿不絕,終以五糧液之名蜚聲中外。時光荏苒中,五糧液正以見證者的姿態靜靜注視著朝代更迭,文人墨客迎來送往,不同文脈交織碰撞,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“和而不同,美美與共”的文化共識。賡續千年的中國白酒文化也傳承至今,伴隨著華夏民族繼續譜寫嶄新華章。
執筆:隋娜
統籌:李耀威 閆梅
編輯:王一川
監制:田欣鑫
關注中國財富公眾號